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今天我们一起来预习四年级上册的第一课《观潮》。这一课是著名作家周密所写的一篇经典散文,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周密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记录生活细节。《观潮》选自他的作品集《武林旧事》,文中详细描述了当时杭州人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展现了宋代社会生活的风貌。
二、掌握重点词语
在正式阅读之前,先熟悉一些重要的生字词:
- 横贯(héng guàn):横着通过。
- 浩浩荡荡(hào hào dàng dàng):形容水势盛大。
- 山崩地裂(shān bēng dì liè):形容声音巨大,场面震撼。
- 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好像看不见又好像看得见。
请同学们尝试将这些词语放入句子中理解其含义,并试着造句。
三、梳理文章结构
《观潮》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1. 开头点明时间地点——八月十八日的海宁县盐官镇;
2. 描述潮水从远到近的变化过程;
3. 记录观潮人群的反应;
4. 总结赞叹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整个观潮活动的过程及其带来的震撼效果。
四、体会语言魅力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来增强表现力。例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把潮水比作一条白线,形象地表现出潮水初现时的状态。再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里不仅视觉上给人强烈的冲击感,听觉上的描写也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五、思考问题
1. 文章开头为什么特别强调“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
2. 潮水到来时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的?
3. 观潮的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这反映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
除了学习课文内容外,还可以查找关于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比如它的成因、最佳观赏时间和地点等。此外,试着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描写一次你亲身经历过的自然景观或事件,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预习《观潮》这一课。记住,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读多思,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意义。祝每位同学都能在新的学期里有所收获!
---
(本文由智能助手整理,旨在辅助学生高效学习,非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