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的一篇赠序,旨在勉励青年学子勤奋学习、不畏艰难。这篇文章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内容深刻,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知识,以下整理了相关练习题及详细解析,便于复习与巩固。
一、基础知识题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2)无从致书以观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色愈恭,礼愈至
(5)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答案解析:
(1)嗜学:热爱学习。
(2)致书:得到书。
(3)趋:奔向;执经:拿着经书。
(4)色愈恭,礼愈至: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
(5)廪稍:官府供给的粮食。
2. 翻译下列句子:
(1)余因得遍观群书。
(2)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答案解析:
(1)我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2)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的道理。
(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4)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用。
二、理解与分析题
1. 文章开头提到“余幼时即嗜学”,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答案解析:
这句话表明作者从小就对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为后文讲述自己求学的艰辛历程奠定了基础,也体现出他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2.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答案解析:
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
- 家境贫寒,无法买书;
- 没有老师指导,只能四处求教;
- 路途遥远,风雪交加;
- 生活条件艰苦,饮食简陋。
但他通过借书抄录、远道求师、忍受寒冷、坚持学习等方式克服了这些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就。
3. “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
这句话表面上说自己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实际上,这是作者谦虚的说法,真实含义是:尽管自己出身贫寒、条件艰苦,但凭借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句话也表达了他对后辈的鼓励与期望。
三、拓展与思考题
1.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理解。
答案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只要努力学习、不畏艰难,就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宋濂的成功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学习,不被环境所限制。这启示我们,教育是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2. 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穷冬烈风”“足肤皲裂”等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解析:
这些描写突出了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也为后文“卒获有所闻”做了铺垫,突出主题——成功需要付出努力与牺牲。
四、写作与表达题
1. 请以“我的求学之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勤学苦读”的理解。
提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自己的学习经历
- 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 如何克服
- 对“勤学苦读”的感悟
五、参考答案汇总
| 题号 | 题型 | 答案 |
|------|------|------|
| 1(1) | 词语解释 | 热爱学习 |
| 1(2) | 词语解释 | 得到书 |
| 1(3) | 词语解释 | 奔向,拿着经书 |
| 1(4) | 词语解释 | 态度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 |
| 1(5) | 词语解释 | 官府供给的粮食 |
| 2(1) | 句子翻译 | 我因此能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 |
| 2(2) | 句子翻译 | 成年后,更加仰慕圣贤的道理 |
| 2(3) | 句子翻译 |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行走 |
| 2(4) | 句子翻译 | 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享用 |
| 3(1) | 理解题 | 表现作者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精神 |
| 3(2) | 理解题 | 借书抄录、远道求师、忍受寒冷、坚持学习 |
| 3(3) | 理解题 | 表达谦虚与对后辈的鼓励 |
通过以上练习题与答案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与思想内涵,同时提升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真正做到“勤学苦读,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