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障幼儿在园期间的健康与安全,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舒适的教学和生活空间,幼儿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通风管理制度。以下为《幼儿园通风管理规范》的具体内容,旨在指导日常通风工作的开展。
一、通风目标
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提升空气质量。
2. 防止因空气不流通导致的病菌滋生和传播风险。
3. 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通风原则
1. 定时通风:每天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自然或机械通风,确保空气新鲜。
2. 全面覆盖:所有教室、活动室、休息室等区域均需纳入通风范围。
3. 科学调控:根据季节变化、天气状况及室内空气质量调整通风方式和频率。
三、通风方式
1. 自然通风:通过开窗、开门等方式引入室外新鲜空气,适用于天气良好、温度适宜的时段。
2. 机械通风:在空气质量较差或天气寒冷时,使用排风扇、新风系统等设备进行强制通风。
3. 混合通风:结合自然与机械方式,灵活应对不同情况。
四、通风时间安排
1. 每日早间入园前、午休前后、下午放学前各进行一次通风。
2. 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分钟,视实际情况可适当延长。
3. 天气恶劣时,可采取短时多次通风的方式,避免幼儿受凉。
五、责任分工
1. 园长负责整体通风工作的监督与协调。
2. 各班级教师负责本班通风工作的执行与记录。
3. 后勤人员负责设备维护与检查,确保通风设施正常运行。
六、通风记录与检查
1. 每日由值班教师填写通风记录表,包括时间、方式、持续时长等信息。
2. 每月由保健医生或管理人员进行一次通风效果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定期组织教职工培训,提高对通风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七、特殊情况处理
1. 如遇雾霾、高温、低温等极端天气,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通风策略。
2. 若发现室内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应及时启动应急通风措施,并上报相关部门。
八、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幼儿园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全体教职工应严格遵守,共同维护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学习环境。
备注:本制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建议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结与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