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部分群众因历史原因或现实条件限制,仍存在基本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为切实提升全民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各地积极开展“脱盲再教育”工作,旨在帮助这部分人群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本简报将围绕“脱盲再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主要措施、阶段性成果以及未来方向等方面进行总结与汇报,力求全面反映该项工作的推进成效与经验做法。
一、工作背景与意义
“脱盲再教育”是针对未接受过系统教育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开展的一项基础性教育活动,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帮助他们掌握识字、算术、基本法律法规等基础内容,提升其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短板日益凸显。因此,“脱盲再教育”不仅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主要工作措施
1. 精准摸底,分类施策
各地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辖区内有脱盲需求的人群进行摸排,建立台账,做到“一人一档”,确保教育对象不遗漏、不重复。
2. 灵活教学,注重实效
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采取集中授课、送教上门、线上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课程设置涵盖识字、算术、法律常识、卫生健康等内容,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易于理解。
3.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教育部门牵头,联合民政、妇联、共青团、村委会等单位,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鼓励志愿者、教师、大学生等参与教学活动,提升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阶段性成果
自“脱盲再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数千名群众接受了系统培训,其中80%以上学员能够独立阅读简单文字,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和法律意识。许多学员表示,通过学习,不仅提升了自身能力,还增强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如部分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对“脱盲再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 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拓宽资金来源,保障教育持续开展;
- 推动信息化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
- 建立长效机制,将“脱盲再教育”纳入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中。
五、结语
“脱盲再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提升全民文化素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脱盲再教育”工作简报(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