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快急哭了,求给个正确方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2 11:42:13

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文章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不慕荣利的奇人——方山子。本文不仅展现了方山子的高洁品格,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

一、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以至此?”曰:“是吾乡人也。”余既耸然异之,因其留,久之,乃知其为方山子也。

方山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以至此?”曰:“是吾乡人也。”余既耸然异之,因其留,久之,乃知其为方山子也。

二、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位隐士。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那样的侠义之人,乡里的侠客都敬重他。等到年岁渐长,他改变了志向,开始专心读书,想要在当时有所作为,但最终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晚年便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住在名叫“岐亭”的地方。我被贬到黄州时,路过岐亭,正好遇见了他。我说:“啊!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啊,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他说:“他是我的同乡。”我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惊讶,就请他留下,待了很久,才知道他就是方山子。

三、注释

- 光、黄间:指今湖北黄冈一带,光州(今河南潢川)与黄州(今湖北黄冈)之间的地区。

- 朱家、郭解:西汉时期的著名游侠,以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著称。

- 折节:改变志向或行为方式,表示收敛锋芒。

- 驰骋当世:在当时的社会中施展才华。

- 谪居:因罪被贬官而居住。

- 陈慥(zào):即方山子的本名,字季常。

四、赏析

《方山子传》虽篇幅短小,却内涵丰富,语言凝练而意味深远。苏轼通过对方山子一生经历的叙述,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赞美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方山子早年崇尚侠义,有豪气干云之志;中年则转向儒学,试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多舛,最终选择归隐山林。这种人生轨迹,不仅是个人命运的缩影,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

苏轼在文中并未直接批评时政,而是通过对方山子的描写,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同时,他也借方山子之口,暗示自己虽遭贬谪,但仍保持高洁情操,不愿随波逐流。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笔调含蓄,体现了苏轼散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通过对一个平凡人物的刻画,展现出深刻的哲理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共鸣与启发。

结语

《方山子传》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散文作品。它不仅记录了一个隐士的人生历程,更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在今天,读此文仍能引发我们对人生意义、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入思考。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