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问学原文翻译】《师旷问学》是古代一篇关于学习重要性的经典短文,出自《说苑》或《孔子家语》等古籍。文章通过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阐述了“学无早晚,唯在立志”的深刻道理。下面是对原文的翻译和解读。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对曰:“何不秉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人拿君主开玩笑的道理呢?”
师旷说:“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光明;壮年时学习,就像中午的阳光一样明亮;年老时学习,就像点燃蜡烛一样明亮。点燃蜡烛的光亮,比起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你说得对啊!”
解读与启示:
这篇短文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师旷用“日出、日中、秉烛”来比喻不同年龄段学习的意义,强调无论年龄多大,只要心中有志,学习就不会太晚。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少年时期学习,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与希望。
-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青年时期学习,像正午的阳光,光辉灿烂,力量充沛。
-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老年依然坚持学习,虽不如少年般朝气蓬勃,但也能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师旷的回应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劝导,更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他没有直接否定晋平公的顾虑,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富有哲理的方式引导君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年龄、环境或经验而放弃学习,认为“为时已晚”。然而,《师旷问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生的修行,不应被年龄所限制。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心怀求知的渴望,就能不断成长、提升自我。
正如师旷所说:“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与其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不如点燃心中的灯,照亮前路。
结语:
《师旷问学》不仅是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更是现代人面对学习与成长时的重要启示。它提醒我们:学习没有早晚之分,只有是否愿意开始的差别。愿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保持一颗求知的心,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