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掌握《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基本内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 学习词的语言特点,体会其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和深沉的人生感慨。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少年不识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对比,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难点:把握词中“欲说还休”的情感表达方式,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音频朗诵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辛弃疾”是谁吗?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南宋时期的军事将领。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之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写于他晚年,当时他已不再担任官职,内心充满无奈与悲愤。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词,感受他的情感世界。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欣赏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2. 疏通字词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博山道中”、“欲说还休”等,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3. 初读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分析结构与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手法:“少年不识愁滋味”与“而今识尽愁滋味”,探讨这种对比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转变。
2. 赏析关键句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这句表现出青年时期对愁绪的无知与好奇,带有天真浪漫的色彩。
-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句是全词的高潮,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用“天凉好个秋”来掩饰内心的忧愁,极具讽刺意味。
3. 联系背景,理解主题
结合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分析他为何在晚年写下这样一首词。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所表达的家国情怀与人生感慨。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
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与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差异与情感表达的不同。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你认为“欲说还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境?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这首词通过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感悟。它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写照,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关注古典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欲说还休”这句的理解。
3. 预习下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思考其情感表达方式。
六、板书设计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 爱上层楼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
情感变化:天真 → 深沉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人生感慨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