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布置原则】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因其结构尺寸大、水泥用量多、水化热高,容易产生温度应力和裂缝等问题。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监测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测温点布置不仅能够准确反映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趋势,还能为控制温度裂缝提供科学依据。
一、测温点布置的基本原则
1. 全面性与代表性
测温点的布置应覆盖整个混凝土结构的关键部位,包括边缘、中心、基础接触面等区域。同时,应确保所选位置能真实反映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避免因局部异常导致整体判断失误。
2. 层次性与均匀性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存在梯度变化,测温点应按不同深度进行布置,通常分为表层、中部和底层三个层次。此外,各测温点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以保证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3. 针对性与实用性
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和施工工艺,有针对性地设置测温点。例如,在浇筑高度较大或结构复杂的区域,应适当增加测温点数量,以提高监测精度。
4. 便于操作与维护
测温点的位置应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测量和日常维护,避免因环境复杂或空间狭小而影响测温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典型部位的测温点布置建议
- 结构边缘:由于热量散失较快,温度变化较剧烈,应重点监测。
- 结构中心:是水化热最高、温度最集中的区域,是测温的重点。
- 基础接触面:该区域受地基温度影响较大,需特别关注。
- 分段浇筑接缝处:温度差异可能较大,易产生裂缝,应加强监测。
- 钢筋密集区:钢筋的导热性能较强,可能影响温度分布,需合理布点。
三、测温频率与数据记录要求
根据施工进度和温度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测温频率。一般情况下,初期(浇筑后1~3天)应每小时测温一次;中期(3~7天)可每2~4小时测温一次;后期(7天以后)可适当延长至每天一次。同时,应详细记录每次测温的时间、温度值及环境条件,以便后续分析和对比。
四、注意事项
- 测温设备应定期校准,确保数据准确性。
- 在混凝土养护期间,应安排专人负责测温工作,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 对于异常温度变化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养护方式、加强保温等。
结语: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点的布置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遵循科学合理的布置原则。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温度监测,才能有效预防温度裂缝的发生,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