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咿呀咿呀哟》】一、活动名称:
《咿呀咿呀哟》——大班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
二、适用年龄:
大班幼儿(5—6岁)
三、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通过音乐活动激发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感受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带来的快乐。
2. 技能目标:能用身体动作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初步掌握节奏型的拍打方式。
3. 认知目标:理解歌词内容,体会歌曲中“吆喝”式的语言风格,了解民间劳动歌曲的特点。
四、活动准备:
- 音乐素材:《咿呀咿呀哟》音频或视频
- 打击乐器:铃鼓、沙锤、三角铁等
- 图片或道具:农具图片、田间场景图
-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引入课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听一首特别有趣的歌,它来自我们的家乡,是农民伯伯在干活时唱的。你们想不想听听看?”
播放《咿呀咿呀哟》的音乐片段,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倾听,感受音乐的情绪和节奏。
2. 初步感知(8分钟)
再次播放歌曲,鼓励幼儿边听边轻轻摆动身体,尝试跟随音乐节奏做简单的动作。
提问引导:
- 你听到什么声音?
- 这首歌听起来感觉怎么样?
- 有没有听到像“咿呀咿呀哟”这样的句子?
3. 歌词学习与节奏练习(10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逐句学唱《咿呀咿呀哟》,重点练习“咿呀咿呀哟”的部分,可加入动作模仿,如“抬锄头”、“弯腰”等。
组织节奏游戏:教师拍出节奏型,幼儿模仿;随后分组进行节奏接龙,增强节奏感。
4. 创编与表现(12分钟)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根据歌曲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鼓励幼儿结合动作与音乐进行创编表演,可以加入舞蹈动作或情景再现(如模拟种地、收割等)。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介绍《咿呀咿呀哟》的来源,说明这是我国北方地区流传的劳动号子,让幼儿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
引导幼儿思考:除了这首歌,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劳动歌曲?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
6. 小结与评价(5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内容,表扬幼儿的表现,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多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
六、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听觉、视觉和肢体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结合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提升了幼儿的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
七、延伸建议:
-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带幼儿去农村体验农事活动,进一步感受劳动歌曲的实际意义。
- 区角活动:在音乐区投放相关乐器与音乐材料,供幼儿自由探索与创作。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基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设计,注重幼儿的参与性和创造性,适用于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