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再别康桥】你瞅瞅,这年头啥都能整出个“再别康桥”来。不过咱今天说的可不是徐志摩那首诗,而是用咱东北话重新演绎一下《再别康桥》。咋整的?咱得从头说起。
那年春天,老张头在村头溜达,手里还攥着个破本子,上面写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一边念叨,一边跟旁边的老李头唠嗑:“哎,你说这诗写得咋样?听着挺带劲儿的,就是有点‘文’。”
老李头一听,乐了:“老张,你这是咋了?这不徐志摩写的《再别康桥》嘛,挺有名的。”老张头一拍大腿:“哟,原来是这个!我还以为是哪个文艺青年写的呢!”
后来,村里人知道了这事,都笑得前仰后合。有人提议:“要不咱也用东北话给这首诗改一改,让大伙儿听听咋样?”这一提议可把大家伙儿给逗乐了,于是,一场“东北方言版《再别康桥》”就这么诞生了。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改成东北话就是:
“俺轻轻地走了,
跟俺轻轻地来;
俺轻轻地挥手,
作别西边的云彩。”
你说这味道是不是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你细品,还是那个感觉,只是换了个说法,加了点“土味儿”。
后来,这事儿传到了镇上,镇上的文化站还专门搞了个“东北方言朗诵会”,老张头和老李头都被请去表演,台下观众听得那叫一个乐呵,有的直呼“真带劲儿!”
所以说啊,有时候换个说法,换个语气,连经典都能变得接地气。咱东北人就爱这么个劲儿——实在、豪爽、有味儿。
如今,“东北方言再别康桥”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个小传统,每逢节庆,大家都会聚在一起,用东北话读诗、唱戏、唠嗑,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热乎。
所以啊,甭管是啥诗,只要用咱东北话一念,立马就活了。这就是咱东北人的风格——朴实中带着风趣,平凡里藏着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