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石诗原文】在古人的诗词中,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怀,抒发胸臆。而“卧石诗”这一题材,虽不常见于正统诗集,却因其独特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一抹清幽之色。所谓“卧石”,并非指一块静止不动的石头,而是诗人借石喻志,表达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心境。
《卧石诗》原文如下:
> 一石卧云深,
> 空山寂无声。
> 风来松影动,
> 月落水声清。
> 不语知心远,
> 无言见道明。
> 何必寻仙迹,
> 此处即蓬瀛。
这首诗虽未见于典籍记载,但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颇具古典韵味。全诗通过对“卧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空灵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首联“一石卧云深,空山寂无声”,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一块石头静静地躺在云雾缭绕的山间,四周寂静无声,只有风声与鸟鸣偶尔打破这份宁静。这里的“卧石”象征着一种沉稳、内敛的品格,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颔联“风来松影动,月落水声清”,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风吹过松林,树影摇曳;月光洒落水面,波光粼粼。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使整首诗更具动态之美。
颈联“不语知心远,无言见道明”,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不语”与“无言”,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不屑与超脱。真正的智慧与境界,往往不需要言语来表达,只需静心体会,便能领悟其中真谛。
尾联“何必寻仙迹,此处即蓬瀛”,则是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总结。他指出,不必刻意追寻仙境,只要心中有道,身处凡尘亦可得其所乐。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综上所述,《卧石诗》虽非广为人知,但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足以让人回味无穷。它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也反映了他们追求内心安宁与精神自由的理想。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这首诗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份心灵的慰藉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