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 掌握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体会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 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归纳主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在动荡年代中的孤独与追求宁静的心境。
-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物描写及其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月下独行”时的心理变化,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标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思考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散步的经历?那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夜游情境。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帮助学生正音并感受文章的节奏与情感。
- 提问: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3. 精读赏析(20分钟)
- 介绍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含义,体会作者内心的压抑与渴望宁静。
- 第二至第五段:重点分析荷塘、月色、树影等景物描写。
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优美而静谧的意境。
- 第六至第八段:分析作者由景入情的过渡,体会其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会想起江南采莲的情景?这是否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合作探究(10分钟)
-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等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文章结构:从“独游”到“赏景”,再到“思古”,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升华。
- 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抒情之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6. 作业布置(2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曾经见过的最美的夜景,并尝试运用本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
- 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
```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写作背景:1927年,动荡时期,内心苦闷
二、景物描写:荷塘、月色、树影、蝉声、蛙声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通感
四、情感表达:孤寂、渴望宁静、怀念美好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他们多角度地理解和表达作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