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4)(36页))】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镇作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单元,其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整体提升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科学指导本乡镇未来五年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合理配置资源,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制定《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4)》。
本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围绕“稳粮、优果、强畜、兴蔬”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体系。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导向和农民参与,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规划期内,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运输、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和农村公路硬化项目,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结合本乡镇实际,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鼓励发展优质水稻、特色水果、高效蔬菜、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防控、节水节能等先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
积极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应对能力。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发展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流通、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保障,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和动力。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力争到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农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