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连加连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
1. 教学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重点学习“连加”和“连减”的运算方法。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其计算顺序和方法,能正确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连加、连减的实际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 难点: 正确进行连加、连减的计算,特别是中间步骤的处理。
4. 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图片、数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 学具:每人一套小棒或计数器。
5.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第一次买了3个苹果,第二次又买了2个,他一共买了多少个?”引导学生用加法解决,引出“连加”的概念。
(2)探究新知(15分钟)
- 连加教学:
通过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连续相加”的意义。如:“小红有4个气球,又吹了2个,再吹了1个,她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引导学生列式:4+2+1=7。
强调计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 连减教学:
创设类似情境:“小刚有8块糖,吃掉3块,又吃掉2块,还剩几块?”引导学生列出算式:8-3-2=3。
同样强调计算顺序:从左到右逐步减。
(3)课堂练习(10分钟)
- 通过口算题、填空题、连线题等形式巩固所学内容。
- 鼓励学生互相讲解自己的思路,增强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连加、连减,以及如何计算。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强化知识点。
(5)布置作业(2分钟)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并尝试在生活中找一个连加或连减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二、教学反思
在本次《连加连减》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结合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真实的问题中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 部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理解不够清晰,尤其是在遇到多个数字时容易出现计算错误。今后应加强分步训练,确保每个步骤都清楚明确。
2. 个别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表现较为被动,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3. 时间分配略显紧张,特别是在讲解和练习环节之间转换不够流畅,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充分消化知识点。今后应合理安排教学节奏,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扎实有效。
总的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初步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但在细节处理和个别辅导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通过不断反思与改进,相信今后的教学会更加高效、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