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蹒跚的意思】“步履蹒跚”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走路时脚步不稳、缓慢或摇晃的样子。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行动不便的状态,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发展过程中显得迟缓、吃力。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步履蹒跚”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解析: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步履蹒跚 |
拼音 | bù lǚ pán shān |
出处 | 《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使用 |
含义 | 形容走路缓慢、不稳,步伐踉跄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年老体弱者或动作迟缓的情景 |
二、词语构成分析
- 步履:指走路的动作,即“步伐”。
- 蹒跚:形容走路不稳、摇摆的样子,常带有缓慢、无力的感觉。
合起来,“步履蹒跚”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人行走时姿态不稳、步伐缓慢的状态。
三、常见用法举例
1. 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在小路上。
2. 他刚做完手术,步履蹒跚,行动十分不便。
3. 那个孩子第一次学走路,步履蹒跚,样子十分可爱。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步履维艰、步履艰难、行步迟缓 |
反义词 | 行走如飞、步伐矫健、健步如飞 |
五、使用注意事项
- “步履蹒跚”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描写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不宜随意用于形容年轻人或健康人的正常行走。
- 可根据具体情境搭配不同的修饰语,如“步履蹒跚地走来”、“步履蹒跚地前行”。
六、总结
“步履蹒跚”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走路不稳、缓慢的状态。它不仅可用于描述身体状况,也可用于比喻事物发展的缓慢或困难。在写作中适当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画面感。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