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发生在成年人中。该病的主要特征是皮肤和黏膜出现瘀点、瘀斑,严重时可伴有内脏出血。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疾病概述
| 项目 | 内容 |
| 疾病名称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 病因分类 | 免疫性(如ITP)、继发性(如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病等) |
| 发病年龄 | 儿童多见,成人也可发生 |
| 主要症状 | 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者内脏出血 |
| 诊断方法 | 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免疫学检测等 |
| 治疗方式 | 观察、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脾切除等 |
二、常见类型
| 类型 | 简介 | 特点 |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 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引起 | 多为慢性,儿童多见,常伴血小板减少 |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因其他疾病或药物引发 | 可见于感染、肝病、肿瘤、药物反应等 |
|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出生后短期内发生的血小板减少 | 常与母体抗体有关,多数预后良好 |
三、临床表现
| 症状 | 描述 |
| 皮肤出血 | 小红点或瘀斑,常见于四肢、躯干 |
| 黏膜出血 | 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溃疡 |
| 内脏出血 | 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罕见但严重) |
| 其他 | 乏力、头晕、月经量增多等 |
四、诊断要点
| 诊断项目 | 说明 |
| 血常规 | 明确血小板计数是否低于正常 |
| 骨髓检查 | 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
| 免疫学检查 | 判断是否为免疫性因素引起 |
| 病史及体征 | 结合患者近期感染、用药史等综合判断 |
五、治疗方法
|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注意事项 |
| 观察随访 | 轻度且无出血风险 | 定期复查血小板 |
| 糖皮质激素 | 急性期或血小板严重减少 | 长期使用需注意副作用 |
| 免疫球蛋白 | 快速提升血小板 | 常用于急性出血或术前准备 |
| 脾切除 | 慢性难治性ITP | 需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 |
| 其他药物 | 如利妥昔单抗、TPO受体激动剂等 | 适用于特定病例 |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 预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儿童患者。
- 注意事项:
- 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外伤出血;
-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牙龈出血;
- 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 定期复查血小板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根据病因不同分为不同类型,治疗需结合病情和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以上就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