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刀古文解释】“捉刀”一词在古文中常有多种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其意义也有所变化。在古代文学中,“捉刀”多与书写、写作相关,有时也带有讽刺或隐喻的意味。以下是对“捉刀”一词在古文中的解释及用法总结。
一、古文解释总结
| 词语 | 拼音 | 基本含义 | 出处/典故 | 详细解释 |
| 捉刀 | zhuō dāo | 1. 执刀;持刀 2. 写作;代笔 3. 比喻替人出主意或代人做事 | 《世说新语·容止》 | 原意为手持刀具,后引申为代人写作或出谋划策。如“捉刀代笔”,即替别人写文章或起草文书。 |
二、常见用法与例句
1. 执刀之意
- 例:《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北伐,晋师将战,赵盾曰:‘不如请战,以释君忧。’……遂行,遇于邲,楚人捉刀而进。”
- 解释:此处“捉刀”指持刀前进,形容战斗准备。
2. 代笔之意
- 例:《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貌不美,使崔季珪代,帝(曹操)自捉刀立后。”
- 解释:曹操因自己相貌不佳,让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者,自己则握刀站在后面。后“捉刀”引申为代人行事或代笔。
3. 比喻替人出主意
- 例:《三国志·魏书·王朗传》:“(王朗)每为操谋,未尝失策,时人比之张良,号曰‘捉刀人’。”
- 解释:王朗常为曹操出谋划策,被称为“捉刀人”,意指他善于为他人出主意。
三、现代用法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捉刀”一词已较少用于书面语,但仍有保留:
- 捉刀代笔:指替别人写文章、信件或公文。
- 捉刀人:指替人做事的人,尤其是替人写稿、策划等。
四、总结
“捉刀”在古文中主要表示“执刀”或“代笔”之意,后来逐渐引申为“替人做事”或“出谋划策”。这一词汇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文字工作的重视,也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代劳”“代笔”的文化现象。通过了解“捉刀”的不同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人物关系。
如需进一步探讨“捉刀”在具体作品中的运用,可结合《世说新语》《三国志》等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以上就是【捉刀古文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