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救药是成语吗】“无可救药”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尤其是在描述某人或某事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时。那么,“无可救药”到底是不是一个成语呢?下面将从定义、来源、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答案。
一、什么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固定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四字词语,通常来源于古代文献、历史故事、寓言或俗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形象性。成语往往不能随意拆分或更改,否则会失去原意。
二、“无可救药”是否为成语?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和权威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无可救药”确实是一个成语。
-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不可救药。”
- 释义:指事情已经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结构:四个字,符合成语的基本形式。
- 固定搭配: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表达对某种状态的无奈或绝望。
三、常见误用与辨析
虽然“无可救药”是成语,但在实际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常见的误用情况:
| 错误用法 | 正确用法 | 原因 | 
| “他这个人无可救药。” | “他这个人无药可救。” | “无药可救”更符合现代口语习惯,但“无可救药”作为成语仍可接受。 | 
| “这个病无可救药。” | “这个病无药可救。” | 成语“无可救药”多用于抽象事物,如行为、思想等,而“无药可救”更适用于具体疾病。 | 
四、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是否为成语 | 是 |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含义 | 指事情已无法挽回 | 
| 结构 | 四字成语 | 
| 常见用法 | 多用于抽象事物,如行为、思想、关系等 | 
| 注意事项 | 与“无药可救”略有区别,需根据语境选择 | 
综上所述,“无可救药”不仅是一个成语,而且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了解其来源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表达。
以上就是【无可救药是成语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