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通过“有的人”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有的人”的不同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 难点: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理解作者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歌颂。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背景资料等。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伟大的?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引出课题《有的人》,并简要介绍作者——臧克家。说明本课将通过这首诗,探讨“人”的价值与意义。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学生听读并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与语气。
3. 提问:诗中出现了哪几种“有的人”?他们分别代表怎样的人?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请学生找出诗中描写“有的人”的句子,并分析其特点。
- 对比“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2.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 “有的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压迫者,另一种是奉献者。
- 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无私奉献者的赞美和对压迫者的批判。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排比等。
(四)深入探究(15分钟)
1. 讨论问题:
- 为什么说“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 为什么“他死了还活着”?
- 这首诗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2. 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视频《雷锋的故事》或《焦裕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感受榜样人物的精神力量。
2. 布置小作文:以“我心中的‘有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有价值的人生”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有的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它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生命,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诗,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有的人”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有的人》
——臧克家
对比手法:压迫者 vs 奉献者
主题思想:歌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人生价值: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应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