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卫风伯兮诗词】《国风·卫风·伯兮》是《诗经》中一首充满深情与思念的诗歌,出自《诗经·国风》部分,属于“卫风”篇章。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牵挂之情,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展现了古代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细腻情感。
原诗如下:
>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自伯之东,日月荏苒。
>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 贻我彤管,有炜其色。
>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 自伯之东,不使我乐。
这首诗以“伯兮”开头,点明了诗人所思念的对象——她的丈夫“伯”。诗中描绘了女子因丈夫远行而独自一人,内心空虚、寂寞难耐。她不再梳妆打扮,因为“谁适为容”,意指没有心上人欣赏,自己再美的容颜也无人知晓。这种情感的表达,真实而动人。
诗中还提到“贻我彤管”,即丈夫送给她一支红色的笔,象征着爱情与思念。然而,尽管有这份礼物,女子依旧感到孤独,因为她心中只有丈夫一人。诗的最后几句,“许人尤之,众稚且狂”,则表现出她在等待丈夫归来时的无奈与焦虑,甚至被他人误解。
整首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情感丰富,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诗经》中“国风”作品的特点:贴近生活、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它不仅是一首爱情诗,更是一幅古代女性心理状态的生动写照。
在今天看来,《伯兮》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女性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深藏于心中的思念与牵挂,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去。
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情感层面,《国风·卫风·伯兮》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深情与执着,也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重新审视那份简单而纯粹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