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译文、原文、翻译对照】杜甫的《垂老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诗中通过一位年迈士兵在战乱中被迫离家参军的情节,揭示了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残酷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原文:
《垂老别》
四郊多垒,四野无民,
老夫出走,少妇守门。
男儿本自重,岂肯作逃兵?
但见君王诏,不闻父老声。
老妻卧病,不能行,
欲语还休,泪满巾。
儿孙满堂,皆未识,
一朝离散,各西东。
老夫心已死,犹为国捐躯,
愿将残骨,埋骨他乡。
译文:
《垂老别》
四面都是战事,田野上没有百姓,
老人被迫离开家乡,妻子独自守着家门。
男子本来应当勇敢,怎会甘愿做逃兵?
只看到皇帝的命令,听不到父老乡亲的声音。
老妻卧病在床,无法行走,
想说些什么,却止住了,泪水湿透了衣襟。
儿孙满堂,却都不认识我,
一旦分离,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老夫的心早已死去,但仍愿意为国献身,
愿将剩下的骨头,埋葬在这异乡的土地上。
翻译对照解析:
1. “四郊多垒,四野无民”
这两句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四面都是防御工事,田野里已经没有百姓,表现了战争带来的荒芜与萧条。
2. “老夫出走,少妇守门”
老人被迫离开家园,而年轻的妻子则留在家中守候,暗示家庭的破碎与无奈。
3. “男儿本自重,岂肯作逃兵?”
表达了战士的尊严和责任感,他们不愿成为逃兵,而是坚守职责。
4. “但见君王诏,不闻父老声”
只能听到皇上的命令,听不到百姓的声音,反映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脱节。
5. “老妻卧病,不能行”
老妻因病卧床,连走路都困难,进一步加深了家庭的悲剧色彩。
6. “欲语还休,泪满巾”
想说话却哽咽难言,泪水浸湿了手帕,表现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力。
7. “儿孙满堂,皆未识”
家中有许多子孙,但他们都不认识自己,说明老人长期在外,家庭关系疏远。
8. “一朝离散,各西东”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家人四散各地,象征着战争带来的家庭破裂。
9. “老夫心已死,犹为国捐躯”
老人虽然心如死灰,但仍愿意为国家牺牲生命,体现出一种悲壮的忠诚。
10. “愿将残骨,埋骨他乡”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尸骨能安息在他乡,不再回到战火纷飞的故乡。
总结:
《垂老别》不仅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它通过一个普通老人的视角,展现了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悲悯。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